《当代建筑》新媒体平台“CA当代建筑”推出的2025“当代建筑人”系列专题,聚焦建筑领域中的深耕者,探寻他们背后的作品与经验。
本期专访嘉宾为中衡设计集团执行总建筑师平家华。
在2023年“当代建筑人”系列中,中衡设计集团副总经理、建筑创作设计研究院院长黄琳接受了专访。

01推荐语
推荐人:冯正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总建筑师
平家华自大学毕业即跟随我参与建筑方案创作,转眼20余载,家华秉承着对建筑的热爱与持续创新精神,实现了从设计助手到一位有理想的建筑师的蜕变。在设计创作中,他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感知与十足的热忱,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概念来“活化”中国文化形态,探索当代新江南建筑的文化延续。今年正值中衡设计成立30周年之时,适逢“当代建筑人”特辑发布,我尤为期待他的作品能被更多双眼睛欣赏且关注。
02个人简介
平家华,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设计总监、平行建筑工作室主持人,第十一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创意英才。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员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江苏省建筑创作专委会会员。
“建筑与场所对话,与时光共生。二十年的设计实践让我深信,建筑的最高境界是成为环境谦逊的叙事者——以大地为师,以生活为尺,以文化为脉,在平凡中孕育永恒的诗意。”建筑不应是设计师个人意志的纪念碑,而应是文化基因的自然彰显。当玻璃幕墙倒映着千年黛瓦的光影,当连廊平台续写着曲水流觞的意趣,建筑便超越了形式的桎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媒介。真正的建筑创新,不在于惊世骇俗的造型,而在于对场所精神的精准转译。正如梅庄的坡顶轮廓线温柔勾勒出太湖天际,绵竹博物馆的青砖与竹木肌理悄然延续着川西民居的集体记忆——这些看似平凡的设计抉择,实则是建筑师对土地最深情的告白。当建筑退隐为环境的注脚,以谦逊姿态编织人与自然的对话,那些流淌在空间中的江南烟雨、书院晨读、园林禅意,自会在时光中沉淀为永恒的风景。
03代表作品
东太湖景观配套工程
获奖情况 │ 2017—201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银奖(公共建筑类)
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建筑设计)
江苏省第十六届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苏州市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建筑设计)
设计单位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 │ 吴江东太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 │ 平家华,杨昭珲,邵靓,王伟,傅卫东,薛学斌,刘悦,陆和燕,张晓萍,倪流军,殷吉彦
用地面积 │ 15600㎡建筑面积 │ 7299㎡
摄影 │ 秦伟
梅庄位于吴江东太湖生态公园,立足生态理念,尊重环境本身,将“江南聚落”的概念融于设计,使整个梅庄如同从太湖根系中恬然生长出的江南聚落,本真灵秀,精致风雅。通过错落还折的街区空间,欲遮还透的借景处理,将传统聚落丰富多样的空间体系与中国园林的景观精髓精妙地融为一体,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苏州高新区第四中学
获奖情况 │ 2019年度全国勘察设计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一等奖
2017年度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2020年度江苏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优秀建筑智能化专业二等奖
2018年度江苏省第十八届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业主单位 │ 苏州高新区第四中学
设计单位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 │ 苏州市高新区塔园路、马运路路口
设计人员 │ 平家华,顾圣鹏,顾旦辰,刘茜,刘晶,张永浩,王莉莉,倪流军,殷吉彦,李添文,丁炯,金叶佳,张渊,李玉平,张晓萍
用地面积 │ 39218.76㎡建筑面积 │ 48367.59㎡
摄影 │ 秦伟
设计以江南书院空间为原型,突破传统行列式布局,构建多层次围合式庭院体系。核心区以连廊串联教学楼、实验楼等五大功能体块,围合出中心景观主院——这一兼具交通枢纽与社交空间的双重载体,通过立体动线激发师生与场景的即时互动。各单体建筑均设有独立内庭院,形成“院中有院”的空间层级,以框景手法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营造虚实交融的教学情境。
04业绩汇总
中衡设计新研发中心大楼
获奖情况 │ 2017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公建类一等奖
2016中国建筑协会创作奖银奖2016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2015江苏省土木协会建筑创作奖一等奖
设计单位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 │ 冯正功,高霖,平家华,黄琳,杜良晖,赵栋,张谨,姚玉生,邓继明,薛学斌,殷吉彦,付卫东,徐宽帝,张勇,周冠男
用地面积 │ 14137.95㎡建筑面积 │ 74897.96㎡
摄影 │ 秦伟
中衡研发中心以“垂直园林”重构高密度办公生态。转译姑苏“进落”空间原型,立体植入游廊、悬挑平台、叠院体系。廊桥错动串联渗透式生态,挑台与玻璃幕墙碰撞虚实光影。以空间装置转译园林元素,通过路径迂回与材质对话,在垂直维度再现“移步易景”的当代办公图景,实现历史基因与高层建筑场所精神的重构。
纳米技术大学科技园
获奖情况 │ 2019年度全国勘察设计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一等奖
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建筑设计)
江苏省第十七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第十四届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三等奖
2018年度江苏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水系统工程专业三等奖
设计单位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 │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 │ 平家华,杨朝晖,邵靓,龙彥妤,唐镝,汪娜,张晓萍
用地面积 │ 81308㎡建筑面积 │ 216207㎡
摄影 │ 秦伟
承载着苏州接轨国际使命的大规模、高标准纳米孵化基地办公园区,其规划独树一帜,巧妙地将创新活力与自然韵致紧密相融。以“围合”为笔,以“共生”为墨,规划结构以“一心、两翼、四轴、六院”为核心,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腹地,勾勒出一座属于未来产业的山水庭院。
四川绵竹博物馆
获奖情况 │ 2013世界华人建筑师设计大奖学术奖·优秀设计奖
2017年度全国勘察设计建筑工程公建(一等奖)
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公共建筑类)
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援川工程项目)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江苏省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援川工程项目)二等奖
2013UED博物馆建筑设计杰出作品奖
江苏省第三届“建筑师杯”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城建集团杯·第八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设计单位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 │ 江苏省南通市对口支援四川省绵竹市地震灾后重建指挥部
设计人员 │ 冯正功,平家华,史明,王志洪,牟德亚,谢茹君,黄琳
用地面积 │ 19399㎡建筑面积 │ 3100㎡
摄影 │ 姚力,赵江
新馆与双忠祠共生,四组矩形体量错动布局,以虚实现量对话延续院落文脉。承袭川西民居“天人合一”理念,就地取用青砖、木构等材质,竹木肌理与石灰勾缝还原质朴气质。建构逻辑融合编夹壁墙等传统工艺,以在地性建构诠释当代博物馆的时空对话。
嘉盛中心
获奖情况 │ 第十四届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二等奖
2024年度苏州市勘察设计项目竞赛(建筑工程设计公共建筑)一等奖
设计单位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 │ 苏州嘉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 │ 平家华,刘念,顾圣鹏,郑慧卿,黄诚,梁霄,王雨妍,朱寻焱,杨赛龙
用地面积 │ 13149.7㎡建筑面积 │ 23669.47㎡
摄影 │ 秦伟
嘉盛中心以苏州丝绸的柔质与吴中山水的韵律为基因,将“漂浮丝带”意象转译为几何体块交织的建筑形态。建筑形态通过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塑造了良好的空间形态及图底关系,打造具有轻盈悬浮感的临湖地标。作为装配式技术示范载体,项目以“在地性建构实验”回应太湖景观,实现丝绸文化的抽象演绎与工业化建造的美学表达。
苏州中学新建工程
获奖情况 │ 2015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建筑工程公建)
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江苏省第十六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苏州市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苏州优秀地域特色建筑设计优胜奖
2023年苏州市城市更新专项竞赛优秀奖
设计单位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 │ 苏州中学设计人员 │ 冯正功,平家华,张爱萍,史明,张允,唐镝,张凯,牟德亚
用地面积 │ 90548㎡建筑面积 │ 24189㎡
摄影 │ 秦伟
苏州中学新建工程以“时空叠合”为理念,织补千年学脉。9.1公顷校园叠合北宋文庙、民国青砖楼、折衷式红楼等历史切片,形成层积式文化拼图。历史区以文庙为核,轴线串联道山亭、碧霞池文物群落;教学区保留红楼群组,通过加建国际书院实现新旧共生;文体区活化图书馆并植入悬浮艺术中心;生活区以覆土消隐食堂,与泮池构成景观对话。设计采用“考古式更新”策略,拆除危房时保留历史痕迹,通过空间叙事延续场所精神。
宿迁市民活动中心
设计单位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 │ 宿迁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 │ 冯正功,平家华,刘念,孙曦,倪韻倩
用地面积 │ 122198㎡建筑面积 │ 43000㎡
宿迁市民活动中心以“鲲鹏展翅”为形,流线双翼转译“宿城三迁”文脉。中轴串联三馆,生态廊桥链结城市公园,参数化羽翼幕墙捕捉光影。室内外植入阶梯剧场、云廊等交互场景,渗透式灰空间激活市民互动,融合楚汉气韵与当代美学,构建兼具精神图腾与烟火气息的城市人文地标。


苏州市吴中区黄墅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项目
设计单位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 │ 苏州临湖田园乡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 │ 平家华,李笑乐,杨昭珲,陆蔚婷,张洁,刘茜,郑慧卿
用地面积 │ 66687㎡建筑面积 │ 77500㎡
摄影 │ 秦伟
黄墅村是首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之一,也是“工匠”村民的老经验和设计师新理念碰撞的最好见证,“碰出了许多匠心独运的传统营造手法,乡土自然的绿化方式,颇有园林之趣的村落、水系规划。



五六文创园改造
设计单位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 │ 苏州通园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 │ 平家华,刘念,郑慧卿,张泽威,姜珊,华梦怡,谢珊珊
用地面积 │ 29161.18㎡建筑面积 │ 109968.83㎡
五六文创园以“立体公园”理念重构城市空间,三性共生:西入口打造双首层公园,草坡嵌入独栋科技聚落;垂直绿化蔓延至塔楼形成生态界面。艺术街区激活地面活力,立体连廊串联双首层入口,科技聚落悬浮于绿丘之上。以最低干预实现空间织补,构建开放共享的文化科技生态圈,实现工业遗存向城市绿洲的有机蜕变。


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
设计单位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 │ 昆山陆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 │ 平家华,刘念,王启黎,郑慧卿,赵泽滨,王思奇,俞静
用地面积 │ 117019㎡建筑面积 │ 125000㎡
长三角(昆山)低碳创新园以“零碳共生”为核,通过有机更新激活工业遗存,构建生态双环(湖心环+空中聚能环)串联三区,植入光伏屋面、垂直绿化等12项低碳技术,获绿标三星+LEED铂金+Breеam认证,使建筑群蜕变为“会呼吸的零碳展馆”,实现技术示范与自然共生的双重价值。